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冷軋無取向電工鋼帶的定義、分類和代號、尺寸、外形、重量、磁特性等技術(shù)要求、檢驗和試驗、包裝、標志及質(zhì)量證明書等。
本標準適用于寶山鋼鐵股份公司生產(chǎn)的在磁性結(jié)構(gòu)中使用的、以最終退火狀態(tài)交貨的冷軋無取向電工鋼帶(以下簡稱鋼帶)。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nèi)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jù)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 2522-1988 電工鋼片(帶)層間電阻、涂層附著性 、疊裝系數(shù)測試方法 GB/T 3655-2000
電工鋼片(帶)磁、電和物理性能測量方法 GB/T 13789-1992 單片電工鋼片(帶)磁性能測量方法 GB/T
8170-1987 數(shù)值修約規(guī)則 Q/BQB 400-2003 冷軋產(chǎn)品的包裝、標志及質(zhì)量證明書 JIS C
2550-2000 電工鋼板試驗方法
3 術(shù)語和定義 3.1 比總損耗(簡稱鐵損)
在給定頻率f(Hz)、給定磁感應(yīng)強度峰值Bm(T)下,單位質(zhì)量鐵芯試樣中消耗的功率,單位為W/kg。在給定頻率、給定磁感應(yīng)強度峰值磁化情況下的鐵損用符號P(10Bm/f)表示。
3.2 磁感應(yīng)強度峰值
鐵芯試樣以退磁狀態(tài),在標定頻率下,當交流磁場的峰值達到某一標定值時,鐵芯試樣磁感的峰值為磁感應(yīng)強度峰值,單位為T(特斯拉),表示為B(0.01H)。
4 分類和代號 鋼帶的分類和代號按表1的規(guī)定。 表1
分類項目 |
類 別 |
代 號 |
按邊緣狀態(tài) |
不切邊 切邊 |
EM EC |
按絕緣涂層種類 |
無機涂層 半有機薄涂層
半有機厚涂層 |
D A H |
| 5
訂貨所需信息 5.1 訂貨時用戶需提供以下信息: a) 牌號 b) 規(guī)格 c) 涂層種類
d) 邊緣狀態(tài)(EC、EM) e) 重量 f) 包裝方式(立式或臥式) g) 用途 5.2
如訂貨合同中未注明邊緣狀態(tài),則產(chǎn)品按切邊狀態(tài)供貨。
6 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 6.1
尺寸允許偏差 鋼帶的厚度允許偏差、寬度方向上的橫向厚度差及鋼帶的寬度允許偏差應(yīng)符合表2的規(guī)定。 表2 mm
公稱寬度 |
公稱厚度 |
厚度允許偏差 |
橫向厚度差 |
寬度允許偏差a |
≤150 |
0.35 |
±0.03 |
≤0.02 |
+0.3 0 |
0.50 |
±0.03 |
≤0.03 |
0.65 |
±0.04 |
≤0.03 |
>150~500 |
0.35 |
±0.03 |
≤0.02 |
+0.5 0 |
0.50 |
±0.03 |
≤0.02 |
0.65 |
±0.04 |
≤0.03 |
>500~1000 |
0.35 |
±0.03 |
≤0.02 |
+1.5 0 |
0.50 |
±0.03 |
≤0.03 |
0.65 |
±0.04 |
≤0.03 |
>1000 |
0.35 |
±0.03 |
≤0.03 |
+1.5 0 |
0.50 |
±0.03 |
≤0.03 |
0.65 |
±0.04 |
≤0.04 |
a適用于切邊鋼帶,對于寬度≥830mm的不切邊鋼帶,其寬度允許偏差范圍為0~5mm。
|
| 6.2
檢查尺寸應(yīng)在距鋼帶頭尾兩端大于3m處進行。 6.3 不平度 鋼帶的不平度h/L不大于2.0%。 6.4 鐮刀彎
鋼帶的鐮刀彎允許值不大于1.0mm,測量長度為2000mm。 6.5 切邊鋼帶的剪切毛刺不大于0.05mm。
+12mm 6.6 鋼卷內(nèi)徑為508mm,允許偏差為 。 -8mm 6.7
鋼帶按實際重量交貨,卷重通常為2.0~10.0t。
7 技術(shù)要求 7.1 磁特性
鋼帶的磁感應(yīng)強度峰值B50、鐵損P15/50以及疊裝系數(shù)應(yīng)符合表3的規(guī)定。 7.2
經(jīng)供需雙方協(xié)商,可提供力學(xué)性能及工藝性能。 7.3 絕緣涂層
鋼帶應(yīng)涂敷絕緣涂層。絕緣涂層應(yīng)能抵抗絕緣漆、變壓器油、機械油等介質(zhì)的侵蝕,附著性良好。鋼帶絕緣涂層的種類及特征如表4規(guī)定。
表3
牌號 |
公稱厚度 mm |
理論密度 kg/dm3 |
鐵損P15/50 W/kg 不大于 |
磁感應(yīng)強度峰值B50 T 不小于 |
疊裝系數(shù) % 不小于 |
B35A440 |
0.35 |
7.70 |
4.40 |
1.64 |
95.0 |
B35A550 |
7.75 |
5.50 |
1.66 |
B50A470 |
0.50 |
7.70 |
4.70 |
1.62 |
97.0 |
B50A540 |
7.70 |
5.40 |
1.65 |
B50A600 |
7.75 |
6.00 |
1.65 |
B50A700 |
7.80 |
7.00 |
1.68 |
B50A800 |
7.80 |
8.00 |
1.68 |
B50A1000 |
7.85 |
10.00 |
1.69 |
B50A1300 |
7.85 |
13.00 |
1.69 |
B65A600 |
0.65 |
7.75 |
6.00 |
1.64 |
97.0 |
B65A700 |
7.75 |
7.00 |
1.65 |
B65A800 |
7.80 |
8.00 |
1.66 |
B65A1000 |
7.80 |
10.00 |
1.68 |
B65A1300 |
7.85 |
13.00 |
1.69 |
B65A1600 |
7.85 |
16.00 |
1.69 |
| 表4
涂層種類 |
特 征 |
無機涂層
D |
有良好的耐熱性和焊接性 |
半有機薄涂層 A |
改善沖片性,并有良好的焊接性 |
半有機厚涂層 |
沖片性好,層間電阻高 |
| 7.4
表面質(zhì)量 7.4.1 鋼帶表面應(yīng)光滑和清潔,不得有妨礙使用的銹蝕、孔洞、重皮、折印、氣泡、分層等缺陷。 7.4.2
鋼帶表面允許有不影響使用的缺欠,如涂層條斑、擦痕,以及在厚度允許偏差范圍內(nèi)的少量結(jié)疤、麻點、凹坑、凸起和劃痕等。 7.5
絕緣涂層應(yīng)有良好的附著性,在剪切和卷帶時不應(yīng)有明顯脫落。
8 檢驗和試驗 8.1
尺寸及外形測量方法 8.1.1 厚度的測量部位
鋼帶的厚度在距邊部不小于15mm的任意點測量,帶寬方向的橫向厚度差為帶寬方向測得的厚度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 8.1.2
鋼帶不平度的測量方法 測量最大波的高度h和波長L,不平度等于(h/L)×100%,如圖1所示。
8.1.3 鐮刀彎的測量
用直尺緊靠鋼帶的凹側(cè)邊,測量直尺凹側(cè)邊的最大距離。如圖2所示。
8.1.4 毛刺高度的測量
測量鋼帶剪切處和鋼帶內(nèi)側(cè)處的厚度,以兩者厚度差(t=t1-t2)計算毛刺,如圖3所示。
圖3 毛刺的測量 8.2
鋼帶的表面質(zhì)量用肉眼檢查。 8.3 每批鋼帶檢驗項目的取樣及試驗方法、試樣尺寸應(yīng)符合表5的規(guī)定。 表5
序號 |
檢驗項目 |
取樣數(shù)量 (組批) |
取樣方向 |
試樣尺寸 |
取樣及試驗方法 |
1 |
鐵損 磁感應(yīng)強度峰值 |
1組/生產(chǎn)卷 |
橫向、縱向各一塊 |
600mm×600mm |
GB/T 13789 |
橫向、縱向各一半 |
280~320mm×30mm |
JIS C 2550或GB/T3655
b |
2 |
疊裝系數(shù)a |
1組/生產(chǎn)卷 |
橫向、縱向各一半 |
320mm×30mm |
JIS C 2550 |
3 |
涂層附著性a |
1組/生產(chǎn)卷 |
縱向 |
320mm×30mm |
附錄A |
a
經(jīng)供需雙方協(xié)商,可另外確立檢驗批重量。 b 仲栽情況下采用GB/T3655。 |
| 8.4 取樣位置
試樣應(yīng)在鋼帶頭尾不小于3m處截取。 8.5 復(fù)驗
8.5.1如有某一項試驗結(jié)果不符合標準要求,則從同一批中再任取雙倍數(shù)量的試樣進行該不合格項目的復(fù)驗。 8.5.2
復(fù)驗結(jié)果(包括該項目試驗所要求的所有指標)合格,則整批合格。復(fù)驗結(jié)果(包括該項目試驗所要求的所有指標)即使有一個指標不合格,則復(fù)驗不合格。
8.5.3 如復(fù)驗不合格,則已做試驗且試驗結(jié)果不合的單件不能驗收,但該批材料中未做試驗的單件可逐件重新提交試驗和驗收。
9 包裝、標志和質(zhì)量證明書 9.1 鋼帶的包裝、標志及質(zhì)量證明書應(yīng)符合Q/BQB400規(guī)定。
9.2 如需方對包裝有特殊要求,應(yīng)經(jīng)供需雙方協(xié)商,并在合同中注明。
10 數(shù)值修約規(guī)則
數(shù)值修約規(guī)則應(yīng)符合GB/T 8170的規(guī)定。
附錄A (規(guī)范性附錄)
涂層附著性試驗方法 A.1 適用范圍 本方法適用于冷軋無取向電工鋼帶成品涂層附著性的檢驗評定。 A.2
方法提要 使試樣片在規(guī)定的試驗器具上彎曲180o后,目測涂層的剝落情況,對涂層附著性做出評價。 A.3 試驗裝置和用具
A.3.1試驗裝置:涂層附著性試驗用黃銅棒(Φ10mm和Φ20mm) A.3.2試驗用具:透明膠帶(型號:3M 600)
A.4 操作步驟 A.4.1 試樣制備 A.4.1.1 取樣方向、取樣位置、數(shù)量及試樣尺寸
涂層附著性試驗采用縱向試樣,取自沿寬度方向1/4處,每批取一個試樣;采用Epstein試驗片,試樣長320mm±0.5mm,試樣寬30mm
+0.2mm0mm 。 A.4.1.2 試樣表面要求 試樣平直,表面清潔,無影響性能試驗的缺陷。 A.4.2
試驗及判定方法 A.4.2.1
把貼有透明膠帶的縱向試驗片,緊貼在Φ10mm的黃銅棒上(貼透明膠帶的一側(cè)作為內(nèi)側(cè)),做1800彎曲后,恢復(fù)原狀,然后與試驗片平面呈900角迅速剝下透明膠帶,粘貼在試驗記錄單(要求質(zhì)地為白色)上,目視涂層脫落情況,按表A.1要求對附著性作出適當評價。
A.4.2.2
對于公稱厚度為0.65mm的試樣,當使用Φ10mm黃銅棒進行試驗出現(xiàn)較難評定或被判為7級的情況,再使用Φ20mm黃銅棒進行試驗(試驗方法同上),目視涂層脫落情況,按表A.2要求對附著性作出適當評價。
表A.1 涂層附著性評定標準(Φ10mm)
級別 |
涂層剝離面積率(%) |
1 |
0 |
3 |
0~30 |
5 |
>30~70 |
7 |
>70 |
| 表A.2 涂層附著性評定標準(Φ20mm)
級別 |
涂層剝離面積率(%) |
6★ |
≤30 |
7 |
>30 |
| 剝離部分面積 剝離面積率(%)=
----------------- ×100 內(nèi)側(cè)彎曲部分面積
注:內(nèi)側(cè)彎曲部分面積=試驗片寬度×試驗器具的1/2周長 A.5 注意事項 A.5.1
必須在試樣彎曲以前,將透明膠帶粘貼在試樣的彎曲部分。并且膠帶與試樣表面粘貼緊密,沒有任何氣泡。 A.5.2
在彎曲時,將粘貼有膠帶的一側(cè)作為內(nèi)側(cè)。 A.5.3
在彎曲時,一定要彎至1800,并且試樣要緊貼在Φ10mm或Φ20mm的黃銅棒上。 A.5.4
對于需進一步按A.4.2.2要求進行試驗的試樣,需保留兩次試驗結(jié)果(即剝下的透明膠帶),將其平行粘貼在記錄本并按同一試樣標識,最終的評級結(jié)果按A.4.2.2試驗結(jié)果報出。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與引用標準及其他標準相近牌號對照表 表B.1
Q/BQB480-2003 |
GB/T 2521-1996 |
IEC 60404-8-4-98 |
JIS C 2552-2000 |
ASTM A677M-99 |
EN 10106-1996 |
B35A440 |
35W440 |
- |
35A440 |
- |
- |
B35A550 |
- |
- |
- |
- |
- |
B50A470 |
50W470 |
M470-50A5 |
50A470 |
47F280 |
M470-50A |
B50A540 |
50W540 |
M530-50A5 |
- |
- |
M530-50A |
B50A600 |
50W600 |
M600-50A5 |
50A600 |
- |
M600-50A |
B50A700 |
50W700 |
M700-50A5 |
50A700 |
47F400 |
M700-50A |
B50A800 |
50W800 |
M800-50A5 |
50A800 |
47F450 |
M800-50A |
B50A1000 |
50W1000 |
M1000-50A5 |
50A1000 |
- |
- |
B50A1300 |
50W1300 |
- |
50A1300 |
- |
- |
B65A600 |
65W600 |
M600-65A5 |
- |
64F320 |
M600-65A |
B65A700 |
65W700 |
M700-65A5 |
- |
- |
M700-65A |
B65A800 |
65W800 |
M800-65A5 |
65A800 |
- |
M800-65A |
B65A1000 |
65W1000 |
M1000-65A5 |
65A1000 |
64F550 |
- |
B65A1300 |
65W1300 |
- |
65A1300 |
- |
- |
B65A1600 |
65W1600 |
- |
65A1600 |
- |
- |
| 附加說明: 本標準與IEC
60404-8-4:1998和JIS C2552:2000的一致性程度為非等效。 本標準代替Q/BQB 480-1999。
本標準與Q/BQB 480-1999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取消牌號表示方法;
——修改厚度允許偏差及橫向厚度差; ——修改復(fù)驗規(guī)定; ——增加涂層種類特征描述;
——取消允許帶缺陷交貨; ——修改包裝重量; ——增加數(shù)值修約規(guī)則的規(guī)定;
——增加涂層附著性試驗方法作為規(guī)范性附錄; ——增加與其他標準中牌號對照作為資料性附錄。
附錄A為規(guī)范性附錄,附錄B為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由常州精密鋼管博客網(wǎng)制造管理部提出。
本標準由常州精密鋼管博客網(wǎng)制造管理部起草。 本標準起草人 施鴻雁。 本標準于1999年首次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