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區(qū)域:
一.管壁厚不均(180度偏心)
1.管坯來料斷面切斜
2.管坯加熱不均或定心偏
3.穿孔輥三輥磨損不一致或軋輥中心和穿孔中心不一致
4.頂桿彎曲或抱輥中心偏離軋制中心或抱輥機架狀況不佳
5.人員操作問題(提前打開抱輥機架)
二.毛管內、外且皮
1.檢查管坯表面是否存在裂紋、折疊、凹坑、夾雜物,管坯按工藝要求均勻加熱。
2.檢查三個軋輥的磨損情況,調整壓下量(頂頭前位置)。控制軋輥冷卻水。
3.更換磨損嚴重(鼻部、穿孔錐部分)的頂頭,保證冷卻水的壓力。
頂管區(qū)域:
一.內直道: 管子內表面呈現直線型折迭,產生在鋼管全長或局部
1、芯棒溫度低而料溫過高,芯棒上又涂潤滑劑,使孔型開口部分未充滿,進入下一孔型時未受到輥底壓縮。
2、輥子嚴重錯位
二.雙折縫:管子外表面呈現一定角度的直線型折迭,產生在鋼管全長或局部。
1.縮口時在縮口端產生耳子,在頂管軋孔時形成軋折,主要分布在頂管端部
2.因毛管外徑太大,在頂管軋制時,因過充滿產生的耳子在后機架軋制而成(三條)。
3.頂管機架串動(一條或兩條)
4.頂管軋輥倒角不佳
三.橫向壁厚不均:(偏心為3點厚,3點薄,呈120度分布)
1.主要是可調機架的使用規(guī)范性。可調機架的彈跳值不同,會造成機架的使用不規(guī)范,不能按工藝要求進行變形。
2.頂管的軋制中心線也是影響頂管壁厚不均的因素。
3.機架本身加工質量不佳
四.縱向壁厚不均
主要是芯棒的質量問題。芯棒磨損不一致,導致縱向壁厚不一致,對松脫棒造成影響較大。措施:規(guī)范芯棒使用,芯棒組對芯棒配組時嚴格按照工藝要求。
五.內壁收縮:管體內部呈連續(xù)分布的小凹坑,嚴重時呈三點分布或內圈
原因:芯棒表面溫度不一致,導致內壁溫度不一致,金屬塑性變形滑移不一致,造成局部壁厚偏薄。措施一般為換芯棒和調整芯棒冷卻。
六.砂眼洞管
管體表面不連續(xù)的小洞。
原因.頂管機架死,造成管體表面局部拉力過大,超過金屬抗拉強度,造成管體破裂。*頂管機架的軸承破損或機架軸斷后有金屬碎物粘附在荒管的表面而產生。
七.管體表面擦傷
1.頂管后輥道與軋制線水平線不一致,頂管后輥道粘鋼
2.松棒喂料槽內有異物
3.頂管后荒管未停穩(wěn),翻入松棒喂料槽內
八.軋傷
頂管機架軋輥破損,在荒管表面造成軋傷。軋輥破損主要由以下幾點原因:
1.機架的冷卻水不足,軋輥未能充分冷卻;
2.軋輥的備件質量,軋輥的結構形式要重新設計,增加軋輥的抗沖擊負荷;
3.機架使用不當,磨損不均;
4.頂管軋制中心線不一致
5.頂管機架使用至今,由于輥模機架反復拆裝后,機架的間隙增加,產生了軸向竄動,以上反映了機架有輥軸斷的現象。
九.內且皮
1. 穿孔尾圈在芯棒穿棒過程中帶到毛管內壁。規(guī)范調頭機的使用,必須保證每只毛管的掉頭。
2. 芯棒預穿時中心線偏移導致擦傷內壁,產生內且皮。
松脫棒區(qū)域
一.松棒印:松棒管外表面有一定深度的螺旋狀壓痕印。
1.松棒輥壓下量大或松棒輥角度調整不正確。
2.松棒輥表面磨損不均造成荒管表面松棒印
3.松棒輥角度太小,輥面覆蓋系數大,松棒輥邊緣擦傷荒管。
二. 表面擦傷或撞傷
1.松棒前臺架擋板太尖,不夠圓滑(進行修磨)
2.松棒后,移鋼時被螺絲或尖矯異物碰傷
3.脫棒時,管道不關閉,被管道劃傷(關閉輥道)
張減區(qū)域:
1.軋折:鋼管的縱向,全長方向形成的缺陷。
(1)鋼管來料外徑大,減徑量大,孔型產生過充滿。
(2)機架順序裝錯
(3)軋輥裝配錯位,軋制中心線不一致。
2.直線:鋼管縱向呈一至三條直線痕跡。
(1)張減輥錯位,裝輥時輥縫值大,或軋輥串動,彈跳。
(2)孔型加工時,軋輥邊緣倒角小,不圓 (r=2mm)。
3.輥印:(疤痕)鋼管表面縱向呈規(guī)律性的壓印或疤痕,深度深淺不一。
(1)軋輥嚴重磨損或者冷卻不均勻,孔型底部過熱產生裂痕。
(2)在加熱爐內步進梁粘鋼。
(3)軋輥,輸送輥輥面粘金屬。
4. 壁厚不均:鋼管橫截面壁厚不均勻,正負公差大。
(1)頂管壁厚不均,張減減徑減壁(增壁)變形不均。
(2)張減機轉速和張力設定不對。
(3)再加熱爐內加熱溫度不均勻。
(4)工作機架,成品機架磨損不一。
5. 劃傷:鋼管表面呈直線狀的劃痕(亮線或灰色的),根據實物判定在軋制過程中和軋制后產生劃痕的形狀和顏色不是一樣的。
產生原因:機架間,傳送輥,中間導套,輸送輥道等有硬物或粘鋼劃傷鋼管表面。
6.麻面:鋼管表面局部或全長呈網狀,深淺不一的缺陷。
(1)鋼管在爐內加熱時間太長,氧化皮較厚。
(2)高壓水除磷未除盡鋼管表面氧化鐵屑。
(3)軋輥表面嚴重磨損,軋輥冷卻不均勻,軋輥過熱。
7.彎曲(鵝頭彎)
(1)鋼管爐內加熱溫度不均勻。
(2)機架中心線不一致,鋼管前端和后部溫差大,頭部彎頭大。
(3)鋼管端部撞擊輸出輥道,輥道與軋制線中心線不一致
8.頭部夾子,張減頭部凹坑控制措施:
(1)張減機架倒角
(2)定期更換機工作機架,建立機架的使用臺帳
(3)熱鋸質量,鋸切質量無嚴重的毛刺
當出現張減頭部凹坑以后,應首先采取更換張減機架的方式,從而再進一步判斷。
9.麻面
(1)鋼管在爐內加熱時間太長,氧化皮較厚。
(2)高壓水除磷未除盡鋼管表面氧化鐵屑。
冷鋸區(qū)域:
一.管口切斜
1.冷鋸片磨損,進行更換
2.冷鋸垂直夾緊裝置變形
二.管口變形
1. 調整液壓夾緊壓力
2. 調整輥道水平防止出現端部撞癟
三.內外毛刺及管口斷面質量
鋸片磨損嚴重(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