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12MoV鋼屬于高碳高鉻型冷作模具鋼,經熱處理后具有較高的強度、硬度和耐磨性以及足夠的韌性。采用二次硬化法熱處理后具有回火硬化效果,是熱硬性和耐磨性較好的冷作模具鋼。由于材料中添加Mo、V等合金元素,因而具有耐磨、不變形、耐沖擊等特性。與Cr12相比,Mo、V的加入,細化了奧氏體晶粒,改善了韌性,更加提高了鋼的淬透性和在高溫下的抗拉強度,降低了鋼對回火脆性的敏感性,熱處理模具具有尺寸穩(wěn)定性好、淬透性好的特點。Cr12MoV鋼的退火規(guī)范:加熱溫度為850~870℃,在此溫度停留保溫,保溫時間取決于工件的透燒時間,等溫溫度為720~750℃,隨爐冷卻到500℃出爐。淬火前先經650~680℃加熱,保溫1~1.5h在靜止空氣中冷卻,以消除機加工應力。如采用一次硬化法,鋼的熱加工規(guī)范溫度可采950~1050℃,淬火加熱前經500~650℃和800~850℃兩次預熱,加熱后在空氣中進行適當預熱。用熱油(120~150℃)淬火,待冷至180~200℃時即出油空冷,隨后立即進行回火。如模具零件的厚度≥150mm,在油中淬硬更佳。回火溫度150~180℃,在靜止空氣中冷卻,回火2次,硬度≥60HRC。本文對模具失效件的化學成分、表面硬度及金相組織進行分析,進一步推斷該模具在熱處理后的精加工過程中,顯微組織中出現(xiàn)沿晶裂紋的原因和形成機理。
從該模具失效件上截取樣塊,采用ARL3460火花放電直讀光譜儀進行化學成分檢測。依據(jù)GB/T1299—2014《工模具鋼》規(guī)定,對Cr12MoV鋼的牌號及化學成分進行判定,模具的化學成分(見表1)符合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表1 模具失效件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數(shù)) (%)
這主要是有大量高硬度的鉻和碳化物(Cr7C3)存在的緣故。由于高鉻含量的原因,使這類鋼可以空冷硬化,Cr12MoV鋼截面尺寸在300~400 mm油冷完全可以淬透。由于高硬度的碳化物熱膨脹系數(shù)小,且淬火后有相當數(shù)量的殘留奧氏體存在,因此淬火后變形最為微小,故有“微變形鋼”之稱。特別對于大截面坯料,碳化物偏析更為明顯,因此鋼材必須經過反復的鍛造來消除和改善碳化物的不均勻性。在制定加熱和冷卻工藝時必須嚴格注意。
來樣為Cr12MoV鋼模具,規(guī)格為280mm×160mm×50mm(長×寬×厚),該模具的制造工藝流程為:Cr12MoV鋼鍛件→粗加工成形→熱處理[550℃×80min→850℃×80min→940℃×40min→980℃×60min→120℃左右冷卻13min(產品用紅外線測溫儀檢測為180~200℃)]→立即回火,280℃×2.5h→空氣冷透到室溫→硬度檢測→280℃×2.5h回火兩次。熱處理工藝曲線如圖1所示,回火后的硬度為57HRC。
圖1 Cr12MoV鋼的熱處理工藝曲線
硬度試驗采用HR-150A型洛氏硬度計,對從模具上截取的試樣進行表面硬度檢測。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符合技術要求。表2 失效件樣品表面硬度檢測結果 (HRC)
模具是經熱處理后在精加工時出現(xiàn)裂紋,但模具的尖角及螺紋孔等應力較大的部位未發(fā)現(xiàn)裂紋,按此分析:如果熱處理時存在問題,優(yōu)先開裂的部位應在模具的尖角及螺紋孔等應力較大部位,所以初步確定材料組織存在問題,需進行進一步微觀分析。
取數(shù)塊斷口剖面試樣,經磨拋并化學試劑(體積分數(shù)為4%的硝酸酒精溶液)浸蝕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試樣中共晶碳化物呈網(wǎng)狀分布,按GB/T14979—1994《鋼的共晶碳化物不均勻度評定法》標準第四套標準評級圖評定,試樣中的共晶碳化物不均勻度評為5級(見圖2)。
圖2 試樣中的共晶碳化物分布(100×)
同時,結合國家標準GB/T1299—2014《工模具鋼》第6.6.3.1條規(guī)定進行判定:當鋼材直徑或邊長≤50mm時,共晶碳化物不均勻度合格級別不大于4級,該模具厚度50mm,試樣中共晶碳化物不均勻度5級屬于超標,不合格。試樣基體組織為細針狀回火馬氏體+共晶碳化物+少量殘留奧氏體,如圖3所示。斷口剖面上方離斷口剖面約0.45mm處存在一條長約1.85mm的裂紋,裂紋呈皺折狀,其內充有氧化皮,周圍有嚴重的碳化物偏析。裂紋沿著碳化物偏析帶擴展,如圖4a~e所示,圖4f、圖4g是偏析帶裂紋進一步擴展的組織照片。
圖3 試樣中基體組織分布(500 ×)
圖4 試樣中裂紋及組織
模具的表面硬度和化學成分符合技術要求。模具在軋制和鍛打過程中,如果鍛造工藝選用不當或鍛打不充分,即未經反復的鍛造將碳化物打散、打碎,就會使碳化物粗大,呈網(wǎng)狀和樹枝狀分布。網(wǎng)狀碳化物的原始狀態(tài)仍會保持在基體組織中,破壞整個基體的完整性,無形中把整個基體分割成許多小部分,使得組織的均勻性有了很大的差異(在網(wǎng)狀及其邊緣,碳和合金元素大量富集,而離網(wǎng)狀稍遠處,碳和合金元素貧乏),這樣在熱處理或機加工時,基體組織與網(wǎng)狀碳化物之間產生巨大的應力差,從而使兩者之間分離開來,隨著組織應力進一步釋放,進而向四周擴展,當應力不斷加大到一定程度時,就容易導致整個模具開裂。另外,模具材料在淬火時要控制入爐溫度,多段預熱,并在淬火后及時進行回火等,以減少和消除材料的組織應力,防止模具材料的變形和開裂。從上述檢驗及分析可以看出,試樣中共晶碳化物呈網(wǎng)狀分布、共晶碳化物不均勻度5級屬于超標,不合格;材料中碳化物偏析嚴重,局部區(qū)域碳化物堆積,其導熱性和變形率與周圍基體有很大差異,并且容易引起該部位組織過熱,故在鍛打時形成鍛造裂紋,在其后的熱處理過程中該裂紋進一步延伸擴展,最終導致該模具在熱處理后的精(機)加工過程中產生開裂。
參考文獻:略
作者:龍必查
單位:廣東自生電力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來源:《金屬加工(熱加工)》雜志
(本平臺"常州精密鋼管博客網(wǎng)"的部分圖文來自網(wǎng)絡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技術信息。我們尊重原創(chuàng),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出處望請諒解,敬請聯(lián)系主編微信號:steel_tube,進行刪除或付稿費,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