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鋼工藝發(fā)展變革歷史
鋼鐵的發(fā)展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鐵器時代。隨著冶鐵技術的進步(還不能稱為煉鋼),鐵器變得比青銅器更堅硬,取代了青銅在武器和工具中的應用,這點參看文章:
《鋼鐵春秋》
夏商
夏商時代是我國已知用鐵的最早時間。不過那時候的鐵并不是人工制成,而是來自天空樓下的隕星,被稱為隕鐵。
鐵冶煉技術在春秋晚期問世,這次技術上的飛躍,領先歐洲國家一千九百多年。
塊煉鐵:人類早期煉得的熟鐵通常叫塊煉鐵,它是鐵礦石在八百到一千攝氏度左右的條件下,用木炭直接還原得到的。出爐產(chǎn)品是一種含有大量非金屬夾雜的海綿狀固體塊。
秦朝
冶鐵技術在秦朝進一步發(fā)展,其中高爐煉鐵已成為一種經(jīng)濟而有效的煉鐵方法。
漢朝
西漢早期興起了“百煉鋼”技術和鑄鐵脫碳鋼。到了中期又相繼出現(xiàn)了炒鋼技術,這是繼生鐵治鑄之后,中國古代鋼鐵技術史上又一重大事件。此外,球磨鑄鐵也在漢代被發(fā)明。
炒鋼:炒鋼的發(fā)明打破了先前生鐵不能轉為熟鐵的界限,使原先各行其是的兩個工藝系統(tǒng)得以溝通,成為統(tǒng)一的鋼鐵冶鐵技術體系。
鑄鐵脫碳鋼:從高度成熟的鑄鐵柔化術衍變而來。漢代冶鐵工匠能夠把碳含量達4%左右或更高的鑄鐵,經(jīng)過脫碳使內(nèi)層也消除白口鐵的組織,通體都成為高碳鋼。
西漢中后期,高水平的冶鐵技術帶動軍事裝備質(zhì)量的大幅提高,漢將陳湯有云“夫胡兵五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譯為一個裝備精良的漢兵可以戰(zhàn)勝五個胡兵。
漢代鐵甲鍛造技術相當之高且產(chǎn)量也很多,能夠達到軍隊一人一領的程度。據(jù)《東觀漢記》記載,劉盆子率二十萬人馬向劉秀投降時,在宜陽城西堆積的鎧甲,就像熊耳山一樣高。
公元三十一年,東漢后期南陽太守杜詩創(chuàng)造了“水排”。利用“水排”鼓風生產(chǎn)鋼鐵,比人力,畜力鼓風“用力少,見工多”。
(本平臺"常州精密鋼管博客網(wǎng)"的部分圖文來自網(wǎng)絡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技術信息。我們尊重原創(chuàng),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出處望請諒解,敬請聯(lián)系主編微信號:steel_tube,進行刪除或付稿費,多謝!)